深度洞察
【高质量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法
发布时间:2019-07-02 14:47:59| 浏览次数: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摆脱以往的路径依赖,着眼破除内在瓶颈和外部束缚,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供给结构优化、生产效率提高和价值创造提升。

image.png


(一)推动生产要素质量变革

 

强化要素质量变革对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支撑作用,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要素供给体系。

一是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大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力度,加强通用和专用人力资本积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同时,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促进人力资本按照劳动生产率高低在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合理配置。

二是提高金融供给质量。着眼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脱贫攻坚方面的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三是加快产业技术积累。逐步改变追赶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眼技术创新引领,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强化产业重大技术(标准) 的战略选择、预警机制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强科技基础前沿创新积累,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健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强化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 加快扫除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眼建设统一市场、破除平等竞争的障碍,深化垄断行业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资源和要素价格机制,引入公平竞争性审查机制,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是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尽快打破行政主导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模式,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赋予人才和创新主体充分的自主权,健全协同创新、转移转化的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着眼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或缺位的问题,健全产业监管制度和准入制度,加快探索负面清单或产业准入的审管分离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新增长点的形成和成长。

 

(三)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从保障公平竞争和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两方面着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环境。

一方面, 推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地生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不在于继续出台新政策,关键要从竞争公平性、投资安全性、信贷可及性等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已有政策落地生根。进一步消除民营企业“身份歧视”,放开市场准入,推进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让投资者充分体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完善保护民间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减少承诺不兑现、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给民间投资吃上“定心丸”。

另一方面,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坚持推动制度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双降”,深挖简政放权空间,解决企业办事难、办事贵的问题,在结构性减税方面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企业用能、物流等成本。

 

(四)加快产业政策转型

 

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并不是要完全放弃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完全替代,对一些市场失灵的关键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应该继续发挥好选择性产业政策的作用。同时,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动产业政策转型,主要方向是推动支持特定行业的选择性和特惠式政策,向以普惠性、重点支持关键领域的功能性政策和竞争性政策转变;政策重心从扶持企业、选择产业转向激励创新、培育市场转变。要加快清理和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创新创业力度,加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示范,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避免新兴产业发展再走政府“越俎代庖”“拔苗助长”的老路。

 

(五)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加强,可能由传统产业的“单面摩擦”变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双面摩擦”。为此,要在有效应对传统产业领域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积极做好新兴产业领域贸易保护主义的防范和应对,加快全球产业布局,推动我国产业在更高水平开放中提升发展质量。要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不合理补贴,避免陷入“反补贴”陷阱。同时,积极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及时调整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健全技术壁垒和标准信息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对外投资风险。


 
 
 上一篇:【产业发展】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困难的内在原因
 下一篇: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