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智库成果】广东省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3-11-11 15:43:37| 浏览次数:

image.png


《广东省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广东粤孵产业大数据研究有限公司  王心怡 严帅

一、海洋牧场概念



(一)

定义

海洋牧场是指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从各地海洋牧场的功能定位来看,海洋牧场分为养护型海洋牧场、增殖型海洋牧场、休闲型海洋牧场。

image.png

表1 海洋牧场分类

海洋牧场产业链包括种业、养殖、装备、水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其中,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海水养殖种业、饲料、用药以及养殖装备设计、主要材料、关键设备,产业链中游为海水养殖及养殖装备,产业链下游是水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销售、跨境贸易等环节,最终端是餐饮、批发市场及消费者。

image.png

表2 海洋牧场产业链


(二)

特征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团队提出世界海洋牧场发展的3个阶段及驱动模式,1.0阶段主要是“农牧化+工程化”的双驱动;2.0阶段主要是“生态化+信息化”的双驱动;到了3.0阶段就是数字化加体系化的双驱动。其中,1.0阶段主要是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2.0阶段在建设方式上增加了休闲渔业,场景上增加了海草床、牡蛎礁、珊瑚礁、海藻场等,空间上指出了海洋牧场建设区域应包括海域与毗连陆地,应实现陆海统筹。而3.0阶段的到来由“数字化+体系化”驱动,突出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强调从整体角度建设包括海洋和淡水牧场的全域型现代化水域生态牧场,即把一个海湾、一片滩涂、一个河口或者一个岛屿当成一个全域型整体牧场来展开设计;二是在理念、技术、模式等多个层面实现“现代化”。具体而言,3.0阶段的假设特征与内容如下四点:

1、保护利用并进。在科学评估海洋牧场生物生产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域自然生产力,实现不投饵;充分利用水体营养盐存量,实现不施肥;切实保护水域生态系统,以及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不用药;采用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升渔民经济收益,实现增收入;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空间,实施渔旅产业融合,实现增就业;充分发挥生态牧场生物固碳能力,实施清洁能源与生态牧场融合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实现增碳汇。

2、场景空间拓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工作时提出的“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指示精神,拓展海洋牧场发展空间,构建涵盖淡水和海洋的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全域型水域生态牧场是未来发展的目标,其将特定湖泊、河口、海湾等作为一个整体,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开展选址、布局、建设、监测和管理。根据建设类型、规模、增殖放流目标物种和水域特征,优化生态牧场空间布局,实现陆海统筹、四场联动,充分体现水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3、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核心技术体系生态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开发生态牧场机械化播苗、自动化监测、精准化计量与智能化采收装备;搭建生态牧场资源环境信息化监测平台;研发灾害预警预报与专家决策系统,提高生态牧场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4、发展模式创新。强化景观融合、资源融合和产业融合,运用景观生态学理念,研发生态牧场多维场景营造技术,开发复合高效、多营养层次的系统构建模式,实现净水保水与资源养护的一体化;结合生态牧场海域光照、风力和水动力资源特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波浪能等清洁能源,搭建生态牧场智能安全保障与深远海智慧养殖融合发展平台;布局以水域生态牧场为核心的跨界融合产业链条,创建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二、广东省发展现状



(一)

总体现状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

广东海域面积42万km²,居全国第二;海岸线长4114.3km²,居全国首位;拥有岛礁1963个,总面积1513.2km²,海岛岸线长2378.1km,水深大于15米的海域占省管海域面积70%以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多年来,广东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坚持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高渔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大力打造蓝色粮仓。2015—2022年,广东获批建设等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均为养护型海洋牧场,面积合计1250.45km²,占全国养护型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42个)的35.71%,拟建礁127.62万空m³,海藻场面积92.21hm²,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54亿尾(粒、只)。

image.png

表3 广东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情况

一是培育海洋牧场优良品种。广东海水鱼苗占全国逾40%,居全国首位,依托“粤强种芯”工程,培育了一批海水优势鱼种,金鲳、花鲈、军曹、石斑鱼、鮸鱼、章红等高品质高价值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品种优良。

二是加大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广东全省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全球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一体化平台“澎湖号”和桁架式养殖网箱“德海1号”“海威1号”相继投产,省首批“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成功下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605研究院(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等高端科研单位集聚,突破了抗风浪等技术难题。

三是打造特色海洋牧场产品。广东抓住节庆经济、会展经济、年鱼经济等重大活动契机,珠海白蕉海鲈、汕尾晨洲蚝、江门台山鳗鱼、湛江对虾等“粤海鲜品”享誉海内外,加快构建完备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品通达全世界、行销海内外。


(二)

区域现状

1、深圳

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3.9%,占GDP比重9.7%,涉海企业近3万家,其中涉海上市企业达49家。目前,深圳拟开展东星斑、珍珠龙胆、金鲳鱼和高体鰤等海洋名贵经济鱼类的养殖生产。首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艘10万吨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正在建设,预计年产量可达2.2万吨,计划2025年建成试运营。同时,深圳市着力实施疏近用远工作,大力推进大鹏海域老旧木质渔排清退,腾挪海域用于大鹏湾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和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深圳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海上养殖综合平台、重力式网箱和桁架类平台等项目建设进度。

2、珠海

2022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957.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80.1亿元、同比增长9.4%。珠海市已经建成3座深海智能养殖平台(全国第一艘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智能化养殖平台“德海一号”以及“澎湖号”“湾区横洲号”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拥有60~90米周长重力式深水网箱190个,达26.2万立方水体。珠海编制现代海洋渔业专项规划,安排深海养殖财政专项资金,将在2年内新增9座智能养殖平台,建造2艘大型养殖工船,增加300口90米周长的高分子材料深水重力式网箱,做大做强深海养殖区。同时,珠海借助洪湾渔港及周边区域,打造集渔港功能、海产品交易中心、冷链仓储加工基地、渔港风情街于一体,一二三产联动的渔港经济区。其中,冷链仓储加工基地项目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计划在2023年年底前竣工投产。目前,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已成为珠江口西岸地区高品质渔获物的主要离境口岸,这也让珠海深远海养殖产品流通向更多地方。

3、汕尾

汕尾是粤东地区首批开工建设大型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的地级市。风渔融合方面,中广核汕尾风渔融合示范项目于2023年8月开工,项目总投资2亿元,将在中广核汕尾后湖东风电场机位中心区域建设水产养殖网箱。该项目创下了两项“全国首个”和两项“全省首个”,分别是全国首个布置于台风无掩护海域的桩基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国内首个规模最大的具备综合科研实验功能的“风渔融合”项目;全省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全省首个建设单体6万立方米的桁架式养殖网箱项目。海洋牧场方面,汕尾市江牡岛海域海洋牧场开放式养殖用海项目、陆丰现代海洋渔业种业产业园项目亦于2023年8月同步开工,标志着汕尾深远海养殖实现零的突破。种业方面,汕尾市城区蚝业产业园、陆丰水产产业园、陆丰海洋经济种业产业园加快建设。预制菜方面,汕尾市城区现代化海洋牧场预制菜产业园总体打造“一核、一带、四园、多基地”的布局,统筹布局水产预制菜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成为集预制菜优质海产品食材养殖、加工、流通、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汕尾市工厂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预制菜中央厨房及团餐预制菜综合示范园、汕尾特色预制菜(含小吃)综合示范园、水产预制菜冷链物流园、即食海鲜预制菜及调理品加工园等19个预制菜生产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

4、江门台山

2022年,江门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18817公顷,全省排名第3;年产量24.41万吨,全省排名第6。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渔业经济总产值251.71亿元,较上年增长9.1%。养殖装备方面,2023年8月,代表着广东省新一代重力式网箱技术水平的“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在江门台山上川岛附近海域正式下水布设。江门台山市成立了4个国有集团,承接海洋牧场生产、装备、渔港经济、精深加工和渔文旅三产融合等工作。发展金鲳鱼、石斑鱼养殖,大力推动深海网箱建设,升级改造广海、横山、沙堤三大渔港,发展渔港经济,创建精深加工园区,以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品加工示范园为载体,引领种业、精深加工、冷链、海工装备产业集聚。

5、阳江

2022年,阳江海水养殖产量78.51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6%,产量多来自深远海养殖。2020年5月,阳江市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获批建设,其主导产业为深海网箱养殖,园区总面积231.05万亩,范围涵盖共四区一县16个镇(街道)及所属海域,获批海域使用权面积达820.467公顷;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共18个,目前已全部开工,计划投资总计20000万元。目前,阳江已建成青洲岛、大树岛和大镬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投入使用的网箱820多口,主要为金鲳鱼和少量石斑鱼、军曹鱼,其中阳西县青洲岛和大树岛基地有网箱620多口,阳东区大镬岛基地有网箱200口,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卵形鲳鲹(金鲳鱼),每立方水体产量为12.5~13.5公斤。在产业基础上,阳江目前已经有闸坡、东平、沙扒、溪头、对岸、河北、江城七大核心渔港和海陵岛-阳西渔港经济区、阳东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两大渔港经济区。阳江结合渔港升级改造,建设冷藏加工一体化的冷链集配中心4个,形成35万吨的水产品冷藏存储能力。布局三个渔港精深加工区(东平、海陵、阳西),建设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进行水产品预制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目前,阳江市海陵区正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闸坡产业园,该项目致力于打造成为海产品及干货交易、深加工及精深加工、冷藏及物流运输、渔货堆场、后勤补给、渔港特色餐饮以及渔民避险中心等于一体的海洋渔业生产多元化基地。

6、湛江

2022年湛江水产总产量125.5万吨,总产值274.6亿元,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湛江计划在5年内建成600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30个桁架式养殖平台,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截至目前,湛江市已投产重力式深水网箱3500多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1个,拟在流沙、乌石等海区新建205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2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其中,第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海威2号”正在加快建设,平台设计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可养殖石斑鱼、金鲳鱼、鳘鱼、军曹鱼等,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100万斤优质海鱼;全球首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预计2024年下水运作。种业支撑方面,湛江现有水产种苗场480多家,各类水产种苗年产量2000多亿尾;拥有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1家,国家级良种场2家,省级良种场16家,经农业农村部审定的湛江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占全国的50%。科研助力方面,粤西有其首个省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设立后围绕深远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建设和湛江水产产业结合开发研究现代化智能装备,为湛江深远海养殖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基础。

7、潮州

潮州市饶平县是市内唯一海洋县,海洋资源丰富,海域盐度为14至32‰、水温为14至32℃,是广东省最适合发展海水育苗的地区之一。种业方面,目前饶平海水育苗企业主要培育虾苗、鲍苗、蚝苗,同时选定花鲈和对虾作为深海养殖种苗研发主攻方向。2023年,现代化海洋牧场第一批项目即岸上花鲈良种场启动建设,规划占地面积约100亩,选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花鲈新品系。同时,积极引进国内龙头企业海大集团在海山镇落户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的水产种苗培育基地,该基地年可产虾、鱼苗100亿尾,年产值达1.2亿元。养殖装备方面,当前潮州市正积极引导养殖户传统网箱“去木换塑”改造升级,引导养殖企业、大户发展重力式深水网箱。2023年9月,潮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正式投产,标志着潮州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三)

政策支撑

2023年以来,广东把“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召开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为广东经略海洋、进军深蓝按下“加速键”。

2023年9月,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出台《关于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针对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堵点”“难点”问题,提出17条政策措施,为今后一段时间全产业链全方位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2023年9月最新信息,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在牵头制定《“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核心技术攻关”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组织搭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研发平台,遴选省内外优秀海水种业研发团队充分利用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研发平台对已实现苗种规模化繁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如金鲳(卵形鲳鲹)、军曹鱼、花鲈、鮸鱼、石斑鱼类等,重点开展育种技术攻关,培育出满足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需求的优良新品种。

2023年8月,广东印发《广东省发展壮大农村经营主体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企业使用现代化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等作为企业名称的行业表述,支持企业使用海域使用权、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等作价出资,从事渔业增养殖、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物质保护、综合型海洋牧场等行业。建立完善专业、规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市场监管体系。细化完善推进我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相关标准,为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2023年8月23日,广东省印发《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优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促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七项举措助推我省海洋牧场建设。提出加强规划源头引导、建立环评管理“绿色通道”、推行环评管理优化模式、下移环评审批工作重心、试行豁免部分项目环评手续、简化环评编制内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跟踪监测等七项操作性强的支持政策措施,以最大力度助推我省海洋牧场建设。

2023年7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网站公布《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针对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及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海域资源保护水平和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结合全省实际,从加强海洋空间规划支撑、加大用海政策创新和优化用海审批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服务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十条措施。

2023年8月,汕尾市金融工作局等单位联合印发《汕尾市金融支持“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探索设立支持“海洋牧场”发展子基金、打造“海洋牧场”产业供应链金融、积极发展涉海融资租赁业务等10条举措,推动汕尾“海洋牧场”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并为有意投身海洋牧场建设的企业降低融资门槛。

2023年8月,湛江市出台《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35年)》《湛江市金融支持海洋牧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全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积极打造联动共赢的海洋金融新格局。2023年9月,湛江出台《湛江市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针对种业、装备、养殖等多个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制定措施。湛江再次向深蓝进发,发力布局“养殖—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

2023年7月,潮州市饶平县制订出台《饶平县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重点抓好海水种业、网箱养殖、陆基中高密度海水温棚养殖、海洋捕捞等“一产”传统渔业,做大海洋“一产”规模,助推“二、三产”增量增值,力争到2025年海洋水产总产值达到118亿元。

2023年5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深圳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渔业类)扶持措施》,《措施》结合深圳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紧扣未来渔业在空间上向深远海发展,在产业上向高价值、高科技和三产融合发展,在民生上向“稳供应、强保障”以及品牌建设发展的趋势,围绕“促进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水产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品牌建设与交流合作”三个板块,形成13个扶持条目27条具体扶持措施。

 
 
 上一篇:【智库成果】一图读懂 | 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现代农业与食品篇
 下一篇:【智库成果】粤孵“百千万工程”县域经济观察——“总部经济集聚区”天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