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洞察
三问广东“潜力板”:如何提振县城发展底气
发布时间:2023-09-15 16:55:56| 浏览次数:

图片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去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近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我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如何振兴县域这块“潜力板”?如何催生“千亿县”?



一问
为何说县城是广东的“潜力板”?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广东有57个县(市),县域面积占全省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县域GDP仅占全省的12.5%。


在今年7月发布的“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中,仅有惠州博罗县入围。而其中,百强县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苏浙两省保持领先。


图片

惠州博罗县城。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由此可见,县域经济不仅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同时也是巨大的潜力板。在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看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一直是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软肋”。


放眼全国,横向看,在相关县域综合发展实力的“百强榜”中,江苏、浙江、山东每年都有多达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县上榜。可见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突出表现在县域发展相对缓慢上。


以中国第二大经济强省江苏为例,去年11月,《经济日报》公布由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评出的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江苏共有25个县市上榜,数量位居全国榜首。


江苏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省份。有着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昆山;还有一批“千亿俱乐部”成员,如东台、沛县、高邮等“新成员”,“千亿俱乐部”成员数量全国领先。


纵向看,一直以来,广东县域大部分分布在粤东西北地区,受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制约,县域之间差异大、总体上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弱、内生动力不足。


此次,《若干措施》将“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放在首位。《若干措施》提出,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县城有序转移,各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集群。


实际上,今年2月,在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抓产业项目导入,明确主攻方向,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招商引资,全链条抓好产业项目的谋划、招引、落地。


如今,振兴县域的大幕已经拉开,经济大省势必要撬动县域这块“潜力板”。



二问
提升广东县城发展质量,关键点是什么?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就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部署。


同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


今年年初,在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县、镇、村三级的高质量发展,早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实际上,我们翻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日程表”,对镇、村的谋划先行一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我们对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一以贯之;202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创新开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域全覆盖推进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全面振兴,再次将目光聚焦“镇、村”两级。


关于县,广东怎样补齐这块“短板”?


此次,《若干措施》发布,提出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我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若干措施》特别提出“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对县镇村三级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明确。


与此同时,日前发布的《广东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同样提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


“对县域发展进行分类指引”“健全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乡镇综合服务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美丽圩镇”......其中,对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笔墨颇多。


可以看出,在诸多政策的保障下,广东县、镇、村三级发展环环相扣,一个都不能少。


当前,广东正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补齐县域“短板”,“县”在出发,正当其时!



三问
怎样探索广东特色的县域振兴之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今年7月,赛迪顾问发布《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并揭晓2023中国百强县榜单。


《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指出,百强县发展有三大模式。一是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狼群模式”,江苏、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县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竞逐;二是福建、山东、湖北、四川、湖南为代表的“雁行模式”,形成省内县域经济“雁行”梯队式发展格局;三是贵州、山西、江西、河北、云南的“狮王模式”,集中培育核心典型县市,把其打造成为标兵,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2021广东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有57个县城(包括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


对于广东这57个县(市)来说,如何实现县城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催生“千亿县”?这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必答题。

图片


航拍清远阳山县城。阳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县域的造血功能对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今年2月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将推动县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增强县域造血功能。强化统筹协调,确保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1+14+15”政策体系落实到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承接载体,支持各县做大做强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此次,《若干措施》还提出,推进重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环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带县域布局,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县域产业绿色化发展。


对于“环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带县域”“北部生态发展区县域”有了不同的引导,对于经济大省广东而言,还有着11个县(市)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有不少县(市)是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此次,《若干措施》提到要“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其中,“打造蓝绿生态空间”是重要内容之一。


具体包括: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重要河流水系和主要山脉为主体,协同建设生态廊道,推进万里碧道建设。优化县城绿地布局,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强化绿色公共活动空间供给。加强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修复,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动黑臭水体整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及应用试点探索。


当前,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下,广东有能力探索独具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粤孵智库总经理严帅应邀参加“‘二次创业’再出发”之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媒体访谈会
 下一篇: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