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洞察
产业链洞察⑬|广州,全力构筑“氢城之链”!
发布时间:2023-09-20 16:51:30| 浏览次数:

以下文章来源于广州市规划院 ,作者GZPI

产业链洞察⑬|广州,全力构筑“氢城之链”!广州市规划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3年,具备城市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建筑设计、市政景观、岩土工程、工程咨询与管理6大专业,拥有34项甲级资质,兼具规划、国土、测绘三大甲级,是产学研一体的规划设计咨询机构。

 导 读 

氢能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我国推动能源体系变革、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产业发展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同年,广州部署21条产业链,将氢能产业发展作为广州新能源千亿级产业链的重要抓手,提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建成我国南部氢能枢纽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国内众多省市都在竞相发展氢能产业。近日,2023年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2023)于佛山南海正式开幕,聚焦全球氢能行业热点,探讨能源技术、智慧交通、氢能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引领。跟随全球氢能发展趋势,开辟未来绿色发展新赛道,广州要立足自身资源与产业基础,明晰产业定位与方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氢能产业集群。



1

氢能产业:

未来能源变革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在电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化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氢能产业链围绕氢气的制备运输与使用,形成了制(制备)-储(存储)-运(运输)-加(加注)-用(应用)五个主要环节
氢能产业的发展对新材料研制、先进装备制造等相关领域产生着极强的创新引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效应。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大科技要素投入,促进关键领域与新技术路线的突破;另一方面也亟需扩大市场需求,支撑规模化应用以降低使用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国内多个省市均积极布局和发展氢能产业,把发展氢能作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已成为氢能制备与应用大国,氢能产业产值规模超3000亿[1]2021年我国氢能产值跃居全球第一,产能达4000万吨占全球47%,同比增长32%;加氢站183座,占全球28%;我国氢燃料车保有量超过8500辆,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韩国、美国。全国超过36个省市陆续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支持政策,涉及大规模制氢、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多个领域,未来10年内预计累计规划产值超10万亿。

图片

氢能产业图谱

来源:自绘



2

广州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1)  广州氢能:六年耕耘,晋升“全国第四”

稳定的氢源是保障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好的氢气制备条件,资源禀赋良好。广州市目前已有广州石化、广钢气体、林德气体三家制氢氢气,周边有东莞、珠海、阳江等氢源城市制氢能力提升迅速,区域制氢条件与能力良好。
科技研发能力是促进氢能产业进阶发展的主要动力,广州氢能领域科研机构与人才资源汇聚,科研优势突出。广州氢能基础研发能力较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燃料电池材料、电解水技术、水电解制氢催化剂等领域均有展开研究。在技术应用方面,黄埔区目前已成功引进国际著名电化学及燃料电池专家并成立氢能创新中心,攻克低铂催化剂和电堆等方面核心技术。
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实现氢能技术快速转化与应用的硬实力,广州先进制造能力底气足。广州市坚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先进制造业基础扎实。比如汽车制造业是氢能产业的重要应用端,作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业,汽车产量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可为广州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投产提供产业基础。

广州起步虽晚,但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与精心培育,已成全国氢能第四城。经过6年的精心培育,广州氢能产业链全链条基本成型,跻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氢能城市发展潜力排行榜》、势银(TrendBank)《2021·中国氢能示范城市政策竞争力榜单》全国氢能第4城市,实现产业快速进阶。

图片


广州氢能产业发展历程

来源:自绘


(2)  全产业链:布局见成效,下游聚“龙头”

广州氢能上中下游全链条均有布局,形成上游制氢,中游储存、运输、加注,下游交通设施应用与发电应用等5个主要环节,汇聚80多家主要氢能企业。

上游以广州石化、广钢气体、林德气体等制氢企业为代表;目前超过85%的企业分布于中下游环节,中游形成以中国石化、中恒石化、雄川氢能为代表企业;下游应用环节优势则更为突出,在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氢燃料电池应用(汽车等)等高价值环节企业更为集中。广州目前正以环卫车、铲车、叉车等商用车为重点,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与示范应用。

图片

氢能产业链图谱及广州相关企业

来源:自绘


通招商引资与自主培育,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广州细化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与氢能产业补链强链方向,依托国企,精准引进国内外头部企业。近年以来先后培育了广州鸿基创能、广州雄韬氢恒、雄川氢能等清能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引进了韩国现代、智氢科技、重塑、舜华等国内氢能行业重点企业项目。如广州成功引进韩国现代,作为现代汽车集团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20.2万平方千米,包含氢燃料电池电堆工厂、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工厂、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预估氢燃料电池系统年产能6500套。

燃料电池膜电极掌握核心技术,呈现制造优势。广州结合自身扎实的科技研发基础,高校与科技企业实力雄厚,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核心技术领域科研突破。尤其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膜电极的研发与批量生产上实现突破,实现广州自主与广州领先。广州鸿基创能公司膜电极产品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可替代现有同类型进口产品并性能更优,其2021年膜电极出货量102万片,为全国独立膜电极出货企业第一,供应全国氢能产业城市群市场,并开拓欧洲重型船用膜电极市场。


(3)  空间集聚:政策助推,企业集聚,产业高地初显

201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将广州列为燃料电池汽车商业运营、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等示范试点城市之一。自2019年,为推动氢能发展,黄埔区率先发力发布“氢能10条”(《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制定针对氢能企业落户、产业园建设、氢能设施与示范应用扶持补贴政策,为导入与培育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黄埔区已聚集近50家氢能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现。同时,已建成6个加氢站,并投入169辆燃料电池重卡汽车替代传统重卡,建设稳步推荐,为我市良好的氢能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

图片

氢能上游企业、中游企业、下游企业分布情况

来源:自绘


(4)  “氢”装上阵:机遇挑战并存,未来可期

国省市政策激励,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国家已将发展氢能上升为战略性能源计划,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提出2035年全国形成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氢能产业体系与氢能应用生态;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广州市层面也陆续发布《广州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30年)》、《广州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方案(2022-2025年)》,保障氢能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国家省市多级政策大力支持广州氢能产业发展,并逐渐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零部件制造和配套运营服务等供给端倾斜,为广州氢能产业壮大提供指引。
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核心技术方面,在氢能燃料电池领域的质子交换膜、碳纸、低铂催化剂、氢循环部件等方面核心技术尚未实现完全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待拉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加氢站建设、维运成本较高,用氢规模较小,经营商较难实现盈亏平衡等挑战;在检测认证方面,广州目前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各环节产品之间测试能力,缺乏相关性能认证能力,不利于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

行业热点不断,数字化赋能氢能产业链机遇挑战并存。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2023)指出,数字化技术与氢能产业链氢能生态密不可分。氢能在需求转型、高效利用、安全保障等层面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需求转型方面,数字化一方面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等技术密集型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研发管理,并支撑实现未来氢能生产端与用户端的匹配,分布式氢能布局。在高效利用层面,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氢能产业降本增效,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预测氢气日需求,制定氢气供应方案,耦合制储运加用等各环节,建立统一调度系统,有助于帮助突破当前氢能成本偏高、利用率低、各环节协调不足等瓶颈。在安全保障方面,与数字化技术结合,氢能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能够充分考虑其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并在产品投入使用后加强运营管理和维修检测服务等,提高安全监测的精准性和准确性,降低风险。



3

广州氢能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1)  立足湾区,聚焦氢能产业枢纽功能培育

立足湾区,加快广州氢能“一枢纽,五中心”建设:
湾区协同、共谋共促,衔接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布局,用好南沙氢能交易平台建设机遇,联动东莞、珠海、阳江等氢源城市,提前谋划对接湾区供氢网络,建设我国南部地区氢能枢纽、大湾区市场运营中心。
勤练“内功”、错位合作,加强氢能研发院企支持,促进广州燃料电池技术、佛山氢能应用、深圳氢能新特技术的联动合作,建设大湾区氢能研发设计中心。
制造当先、促进转化,依托大湾区成熟的供应链与广州汽车产业与制造业基础,促进氢能技术研发向产品量产转化,加快形成大湾区氢能装备制造中心。

自主创新、链接港澳,依托本地膜电极技术优势,对标国际氢能标准,建立健全氢能及燃料电池检测认证、标准规范等体系,打造大湾区氢能国际交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


(2)  龙头带动,依托产学研优势资源培育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学研资源优势,以“两核三片”格局引导培育氢能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面向基础研发和技术应用强化大院大所、高新企业两类新能源科创核心,促进科研交流与创新能力建设。

二是依托汽车产业、节能产业等关联行业,建设3个重点集聚片区,支撑集群发展:

东部片区以黄埔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为基础,联动从化商用车生产基地,围绕氢燃料电池研发,加快氢能商用车制造应用;

南部片区以南沙氢能产业枢纽为中心,探索区域氢能交易中心建设,联动番禺乘用车制造及分布式发电研发基地,推动氢燃料汽车制造及以氢能基础的综合能源产业发展;

西部片区以白云专用车生产基地为基础,联动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白云电器节能与智能电器产业园,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氢能产业的前沿应用。

图片

广州市氢能产业格局示意

来源:自绘


(3)  强链补链,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关键领域与技术自主

面向全链条打造,聚焦高价值环节突破,广州需要进一步强化氢能产业全链条技术自主与供应安全等保障。建议围绕氢能制备、储运、燃料电池应用的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引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引进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企业;优化氢能高端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加快建设氢能产业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全链条技术自主,强链补链;探索氢能产业链与数字化技术结合,推动氢能产品价值提升、管理模式创新和产业成本降低,促进氢能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的关联与耦合,实现产业延链。


(4)  示范推广,结合试点大力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

以黄埔、南沙、番禺、白云为重点推动氢能示范应用,以示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在黄埔、南沙、番禺、白云等区率先开展区域公交线路上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应用;推动黄埔、南沙、白云等区环卫、物流等领域燃料电池专用车的规模化应用;探索燃料电池商用车在空港快线等交通专线示范应用;探索网约车、巡游出租车、燃料电池货运船的示范应用。

图片

氢能相关产业试点示范

来源:基于《广州市能源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改绘

(参考氢能产业规划)



 资料来源:

[1] 来源: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会、中国氢能联盟




来源:广州市规划院


 
 
 上一篇:产值3600亿!广州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规模实力雄厚
 下一篇:粤孵智库总经理严帅应邀参加“‘二次创业’再出发”之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媒体访谈会